[Discovery紀錄片] 三分鐘了解瀕臨絕種的穿山甲,看到台灣保育工作者的用心

這是一個Discovery在台灣的紀錄片:解密穿山甲
紀錄台東野生穿山甲的生態調查和研究、台北動物園區的穿山甲照護,影片長度56分鐘

了解穿山甲:

  1. 生長環境:偏好溫度攝氏18~27度,約是在低海拔丘陵
  2. 特徵:有厚”角蛋白”鱗片(犀牛角一樣的成份)、尖長爪子(可爬樹),有些種的穿山甲擅長穴居、有些擅長爬樹,還會用尾巴輔助爬樹
  3. 巢穴:用前爪挖土、後腿推土,尾巴也會幫忙推開土,洞穴分兩種:覓食型洞穴、居住型洞穴,覓食型的會比較淺,也提供各種動物當窩,居住型的比較深,避免天敵
  4. 食物:螞蟻(ant)、白蟻(termite),台灣黑翅白蟻,用爪子挖開蟻窩,用約30公分有黏性唾液的舌頭伸進去黏住螞蟻,吃的時候眼睛、耳朵會閉上,皮厚被超多螞蟻咬也不會怎樣
  5. 夜行性動物
  6. 走路緩慢:前爪收起保護爪子,尾巴離地保持平衡
  7. 小穿山甲趴在媽媽尾巴一起覓食:超可愛~~
  8. 全世界目前有八種穿山甲:近幾年已被世界認定為瀕臨絕種動物,其中四種在亞洲、四種在非洲

穿山甲的最大威脅:

  1. 人類:穿山甲的鱗片是高價中藥材,主要來源是用捕獸夾抓野外穿山甲;台東布農族原住民不捕捉穿山甲,反而是保育穿山甲的重要人員,深知穿山甲作息與出沒地,跟研究人員的合作,讓保育工作更能順利進行; 穿山甲的活動範圍包含道路,容易被行車輾過
  2. 野狗:就算穿山甲捲曲起來,對野狗的超強咬合來說也沒有用
  3. 獴:台灣唯一的獴類是食蟹獴,吃蝸牛、魚、鳥、小型爬蟲類、穿山甲寶寶

台灣所做的保育努力:

  1. 研究者投入:用無線電收發器固定在穿山甲身上,來追蹤穿山甲的日常狀況
  2. 研究室分析:分析野外和圈養的穿山甲糞便狀況,來追蹤圈養和野生荷爾蒙差異,可以了解懷孕週期、生理狀況
  3. 台北市立動物園的救援中心:包括野生受傷的穿山甲急救、穿山甲生產後的胎兒照護,有針對食物,特別設計透明壓克力管,可以觀察進食狀況,在食物中會加入泥土,提供微量元素、幫助消化,從便便形狀可以看得出更健康
  4. 紀錄片導演拍攝

總結:

台灣投入在穿山甲的研究相較世界是非常深入的,這些參與人員真的值得尊敬,投入很多時間跟心力去保育全世界都所剩不多的穿山甲,平民百姓的我們了解此狀況,能做的努力大概就是杜絕消費這些中藥材和”食物”。
影片不長,推薦大家快轉了解一下台灣投入的努力,同時增加點閱、支持一下影片工作者

圖、影片資源:

關鍵人物:

  • 屏科大博士:孫敬閔
  • 台北市動物園照護員:羅諠憶
  • 紀錄片導演:馮振隆

作者

RongSon

Graduate Student of CCU COMM Game Development, Network Communication, macOS/Ubuntu/Android, Arduino/Raspberry Pi/Intel Edison, Java/Python/C/C++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